本報廣州訊(陳曉瑩 記者 李青山)近日,記者從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獲悉,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近年來聚焦廣東重點控排企業碳核算、碳監測關鍵參數量值溯源需求,建立了60余項“雙碳”相關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對《碳排放計量能力建設指導目錄(2024版)》中重點行業關鍵參數覆蓋率達88%,保障重點行業碳計量器具量值溯源需求。
據介紹,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系建設,完善量值溯源體系,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研制了氮中二氧化碳、空氣中甲烷等14種溫室氣體標準物質,并廣泛應用于廣東火力發電、石油化工等重點行業溫室氣體監測相關儀器設備的計量校準,填補多個領域國家標準物質空白。建立包含3000多個樣本的火電行業“煤質數據庫”,為相關部門開展碳核查和評議工作提供參考數據支撐。
在解決碳排放測量難題的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組織制定廣東省地方規范《電子皮帶秤狀態核查計量技術規范》,提出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的模擬載荷法,滿足煤炭皮帶秤每月校驗的高頻次校驗要求。開發大型天然氣管網計量系統在線量值溯源及診斷技術,為華南地區2000多臺套天然氣計量設備提供在線計量服務,覆蓋華南地區90%以上的天然氣供應。開發基于激光誘導擊穿光譜原理的煤質快速分析儀,使燃煤樣品多指標檢測時間從傳統方法的30分鐘以上降低至1分鐘以內,實現入爐煤元素碳含量、發熱量等參數的實時檢測。
我國碳排放直接監測技術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監測設備國產化,流量、流速及濃度溯源性研究等方面存在關鍵計量技術空白。針對這些問題,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加強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基于量子級聯技術的中紅外激光二氧化碳監測系統,大幅度降低水蒸氣等雜質所帶來的干擾,有效提升碳排放監測準確度。
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還主持參與30多項標準規范的制修訂工作,為碳計量監管以及行業碳計量體系建設提供指引。拓展碳計量服務能力,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積極搭建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為政府、行業、企業提供差異化、多樣化、專業化的碳計量服務。累計完成全國碳市場及廣東碳市場193家控排企業碳核查工作,承擔257家次控排企業評議工作,為碳市場的有效運行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