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實施以來,全省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專利轉化運用重點工作,各類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各展所能”,扎實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提升專利產業化水平,有力賦能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構建醫院創新成果轉化生態體系
針對醫院創新成果轉化存在的專業人才匱乏、轉化鏈條長、政策配套不足等痛點,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構建成果轉化運用全鏈條生態體系,形成覆蓋專利評估、人才培養、資源對接、政策支持的完整轉化鏈條,目前已篩選228項高價值專利進入轉化通道,促成多項目獲得資金支持,有效縮短醫學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周期,為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匯聚資源構建醫院成果轉化平臺。成立105個分支機構,組建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分會等專業組織,匯聚超1.8萬名跨領域專家,搭建起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產業促進、技術推廣的完整體系,為醫院成果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撐。
二是探索開展醫院存量專利分級管理體系。積極開展醫院存量專利盤點工作,用智能評估系統完成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口腔醫院等3家試點醫院1800件專利分級,篩選出521件高轉化價值專利。啟動《醫療機構專利分級分類指南》團體標準編制,建立專利轉化篩選機制。
三是鏈接基金為醫院成果轉化提供早期支持。聯合丹納赫(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國際生物島集團有限公司、廣州中以生物產業孵化基地共同啟動成果孵化計劃,首批9個項目中有2項即將落地,可獲得最高500萬元政策資金扶持。
四是搭建專利成果和金融資本融合對接平臺。積極承辦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逸仙創新成果路演活動、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醫藥研發行業賽路演活動等大型路演活動,搭建項目與資本直通渠道,有效解決技術、市場、資本對接難題。
五是開展醫院成果轉化技術經紀人培訓。牽頭制定國內首個《醫院技術轉移人才培訓大綱》團體標準,聯合廣東省臨床研究質量控制中心(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中部中心)等機構開展醫院成果轉化技術經紀人培訓,截至目前已培養250余名專業人才。連續4年舉辦華南生物醫藥知識產權論壇,組織20家高水平醫院專題研討。
中國汽車知識產權運用促進中心:“揭榜掛帥”助力打通汽車產業專利轉化運用堵點
為破解專利轉化對接低效難題,中國汽車知識產權運用促進中心在廣東省、廣州市市市場監管部門指導下,在廣州汽車專利轉化運用大賽舉辦過程中,創新開展“揭榜掛帥”專利轉化機制,構建“需求定向挖掘-方案精準匹配-資源生態賦能”創新模式,有效緩解汽車產業專利轉化運用過程中需求發掘難、對接平臺少等堵點。
一是創新構建“揭榜掛帥”轉化機制。重點圍繞智能網聯、新能源、低空飛行、無人駕駛等產業鏈升級方向,深度挖掘汽車產業技術需求,形成汽車產業專利轉化需求導航圖譜。在此基礎上,創新構建“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全國解題”的專利轉化運用“揭榜掛帥”機制,累計征集30余家企業技術需求80余項,吸引來自全國24個省市的創新主體參與“揭榜”,提出解決方案120余項,成功促成5組技術供需簽約,帶動超億元專利轉化交易額。
二是高效采用多維對接轉化模式。大賽舉辦的6個月時間內,累計舉辦16場專項對接會,約4100件廣東專利在中國汽車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上線,通過采用“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等多維對接模式,助力102件專利實現轉化運用,顯著提升了轉化效益。
三是不斷提升智能匹配轉化效率。建立汽車產業專利分級分類評價模型,通過人工智能匹配系統,精準匹配專利供給與產業需求信息,匹配準確率提升至78%,推動專利轉化周期從18個月縮短至9個月。
四是建立健全政策促動轉化體系。創新“賽事+政策”組合拳,廣州開發區對落地項目給予最高500萬元資金支持,配套提供3年辦公場地租金補貼,已有2個獲獎團隊獲得區重點人才計劃扶持,推動一汽大眾、東風汽車等20余家汽車產業相關企業赴廣州開展專利轉化運用供需對接或考察投資項目。
五是持續構建服務聯動轉化生態。依托中國汽車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汽車產業專利數據庫,為大灣區科創企業提供技術評估、投融資對接等12項專業服務,引入伯樂產服等機構建立5000萬元專項轉化基金,初步構建“科技+產業+金融+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生態體系。
橫琴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區域專利轉化合作聯盟,助力知識產權跨境跨區域協同創新
2024年9月,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聯合澳門城市大學等30家機構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跨區域專利轉化合作聯盟,首創“動態匹配系統+信息共享平臺驅動模式”“梯度化價值釋放+精準對接模式”“多維資源矩陣+協同創新模式”,推動專利跨境跨區域高效轉化,累計開展專利轉化776次,服務企業超百家,為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五個舉措”夯實成效
(一)深度推動跨區域資源共享與轉化。聯盟覆蓋13省市及港澳,聯動華南理工大學等近50家高校院所,整合可轉化專利1500余項。推動大灣區高校向廣西、湖北等4省12地市轉化專利776次,服務企業超百家,其中珠海-煙臺跨省開放許可案例入選山東省推廣示范。
(二)全面促進創新資源精準對接。舉辦粵桂專利對接會、灣高賽培訓等10余場活動,促成51個項目路演,吸引全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創新資源向大灣區聚集,加速技術產業化落地。
(三)廣泛助力跨境轉化經驗輸出。在香港亞洲營商論壇發布“1+5”粵澳跨境專利轉化模式(1個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知識產權綜合運營服務中心+金融創新、平臺建設、賽事賦能、公共服務和聯盟生態等5大支撐),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香港高校建立合作,構建省區專利轉化“超級生態圈”。
(四)有力加強港澳與內地協同共進。與澳門城市大學共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實驗室,積極推進粵澳跨境專利開放許可,推動珠海中科3項專利開放許可澳門企業;組織港澳高校參與廣西等地對接活動,攜“3D打印耗材箱”等成果亮相澳門國際發明展,斬獲2金2銀+最佳國際發明特別大獎,加速港澳技術向內地轉化。
(五)高效促進運營人才培育。成立橫琴粵澳新質生產力研培基地,建立知識產權運營人才數據庫,入庫3381人,招收培養學員近3000人,培訓人數超3萬人次。聯合澳門城市大學、中華青年進步協會、澳門數字文化科技協會、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舉辦產學研研討會,強化知識產權人才儲備。
“三大模式”協同推進
(一)動態匹配系統+信息共享平臺驅動模式。依托珠海華發七弦琴平臺構建“高校院所+國企+產業”線上供需系統,通過專利大數據與AI大模型雙擎驅動,智能解析企業需求與專利技術,實現精準匹配。
(二)梯度化價值釋放+精準對接模式。一是構建“1個核心專利+N個應用專利”的系統性轉化專利組合,推動專利技術從基礎研究向多場景應用延伸。二是標引及分析篩選專利,形成適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專利產品技術清單,幫助企業更便捷尋找適配專利。三是搭建“法律價值+技術價值+市場潛力”專利分級分類評估模型,形成可運營專利產品技術清單,精準對接促進專利盤活、轉化及產業化。
(三)多維資源矩陣+協同創新模式。整合地方政府、高校院所、運營機構與企業的專利技術資源,形成多維矩陣資源池。積極承辦技術對接活動,加強跨境跨區域產學研協同創新,加速港澳專利成果在其他各省市流動,促進其他各省市專利技術成果國際化運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