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高清性色生活片97,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建議提案辦理結果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20200531號提案答復的函

信息來源: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時間:2020-06-29 15:41 字體: [大] [中] [小]

  粵市監食經函〔2020〕686號

賴建利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加強和規范我省海鮮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提案》(第20200531號)收悉。經綜合省衛生健康委、省農業農村廳等單位意見,現將辦理有關情況答復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況

  我局及相關職能部門對您提出的相關建議都非常贊同。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海鮮產品質與量的需求也不斷增長。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我省各級衛生健康、農業農村和市場監管部門,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認真履行職責,持續加強我省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一)深入開展全省水產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

  省衛生健康委每年聯合監管部門制定印發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并配套制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任務分配表及工作手冊給各地市貫徹執行。省級監測機構省疾控中心、省職業病防治院承擔開展系列相關監測技術培訓、骨干專業培訓等工作,規范有序開展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歷年國家監測計劃、省監測實施方案都有“水產及其制品”類別的監測任務,包括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監測、食品放射性污染監測等,監測樣品多樣,既包括新鮮的海魚蝦貝殼海藻類等,也有冰凍的海魚蝦貝殼海藻類等,監測項目有重金屬無機砷、鉛、鎘、生物毒素、顎口線蟲等化學和生物學指標。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通報制度已建立多年,并逐漸完善。省衛生健康委及監測機構堅持將監測信息通報上級部門、監管部門及相關部門,通報形式有專報、簡報、網絡直報等,監測信息通報內容有面上的,如食源性監測簡報;有重點的,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專報,通報內容包含海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相關信息。通過對局部地區海鮮食品多年監測分析及評估,發現我省局部地區海鮮食品存在重金屬鎘污染。

  (二)持續加強水產品生產環節和“三前”環節監管

  一是高度重視農產品生產環節和“三前”(即食用農產品從種植養殖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環節監管工作。省農業農村廳每年制訂并下達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計劃,采用監督抽查和風險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對水產苗種、魚、蝦、貝、海藻及等水產品進行16個類別的抽檢工作,同時對養殖環境進行相應的隱患排查,涉及的檢測參數包括禁用藥物、限用藥物和微生物、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物毒素、生物胺及激素等。同時突出我省主產、量大價高的產品如對蝦、鱖魚、烏鱧、鱸魚及海水養殖品種的監測,讓監督抽查發揮震懾作用,讓風險監測努力發現問題。2019年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共抽檢1430個水產品樣品,涉及鯪魚、草魚、鰱魚、鱖魚、鳙魚、平頭鯛、黃鰭鯛、珍珠石斑魚、南美白對蝦、河蝦、羅氏蝦等11個品種,檢出不合格樣品31個,總體合格率為97.8%。

  二是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管工作。自2001年農業農村部開始部署全國水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起,我省已經從最早的每年監測1個城市發展到每年每季度3個城市。主要監測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中本地常見十余種魚蝦類水產品中抗生素殘留狀況,2019年更是突出了“三個調整”,即進一步完善隨機抽樣,加大“三前”抽樣比例,增加禁用藥物檢測參數。國家例行監測工作開展以來,經過不斷完善,對指導我省發現問題隱患、開展風險預警、加強風險防控、組織風險評估和加強執法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指導,其結果已成為評估我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主要指標和各級政府部門監管決策的重要依據。近五年,在國家水產品例行監測中,我省市場環節的水產品整體合格率為94.3%~99.0%。

  三是強化生產者主體責任,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可追溯。我省于2020年1月發布《關于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的通知》,合格證是產地準出和入市的主要憑證,是農產品的“身份證”、生產者的“承諾書”、質量安全的“新名片”。通知要求合格證在全省范圍內統一試行,統一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基本樣式,統一試行品類,統一監督管理,全國范圍內通查通識。預期2020年12月1日前全部試行主體及試行產品合格證使用率達到50%以上;2021年底前試行主體及試行產品合格證使用全覆蓋,力爭用2年左右的時間取得顯著成效。

  (三)持續強化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

  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對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零售市場后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我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市場監管總局、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切實履行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職責,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嚴厲打擊各類不合格食用農產品銷售違法行為,有效地保障了市場銷售食用農產品消費安全。

  一是努力探索產銷對接、共建共管工作機制。2017年與原省海洋與漁業廳共同推進全省安全鮮活水產品“產銷對接”試點工作,聯合制定了《廣東省安全鮮活水產品“產銷對接”監督管理試點工作方案》,設定“產銷對接”具體條件要求,引導生產經營單位實行產銷對接,建立“產銷對接安全水產品創建單位”。積極推廣佛山市何氏水產公司的鮮活水產品智慧冷鏈物流運輸模式。該公司通過運用低溫暫養、自動化循環水、純氧配送等革命性創新專利技術,逐級降溫、智能溫控,讓鮮活水產品處于冬眠狀態,實現從塘頭到市場運輸過程中全程不換水,全程標準化、可追溯和閉環溫控管理,成功突破了鮮活水產品在不添加任何藥物、高密度遠程運輸50小時以上,還能保障99%以上存活率的技術難題。該運輸模式在2017年6月29日國家食品安全“雙安雙創”成果展覽活動中得到充分肯定。

  二是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把好入口,大力開展食用農產品快檢與監督抽檢。我局每年綜合全省食品安全風險日常監督管理情況、監測數據、抽樣檢測結果、群眾投訴舉報等,針對畜禽水產品中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獸藥殘留超標等重點品種和重點項目,將海鮮等食用農產品納入監督抽檢工作重點,組織開展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2017年至2019年,全省食用農產品共抽檢518834批次,總不合格批次11397,總平均合格率97.80%,對不合格產品均依法進行了處置。從2016年起,我省連續四年在全省2095家農貿市場開展食用農產品快檢工作,基本覆蓋全省各縣區的主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及居民日常消費比較集中的城鎮中心零售市場,以蔬菜類、水產品類和肉類為主要的快檢品種。近三年來,全省快檢食用農產品2607.08萬批次,篩查發現和銷毀不合格食用農產品12.76萬批次452.38噸,其中,水產品2.57萬批次85.01噸。監管部門會同市場開辦方監督銷售者停售和銷毀不合格農產品,有效把住了市場準入關。

  三是以信息化溯源為突破,推進農批市場規范化治理。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省市場監管局指導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黃沙水產品交易市場試點建設溯源暨銷售憑證系統,督促商戶落實溯源管理,緊緊抓住黃沙水產品交易市場這個“入穗總開關”,做到“源頭嚴控、入穗嚴查、終端嚴管”。通過該系統的應用,促使市場開辦者嚴格落實管理責任,推動經營者自覺嚴把進貨質量關,在原農業部水產品質量例行監測中,黃沙市場的樣品合格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目前,該系統在黃沙水產、江南果菜等約90家農貿市場、6300家商戶進行推廣運行,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廣州市成功試點的基礎上,省市場監管局于2019年8月底印發了《試點建設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工作方案》,確定在深圳、汕頭、佛山、惠州、湛江、肇慶6市各1家水產品批發市場推廣應用。至2019年底,6市指定的批發市場開辦者和場內經營者使用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其中場內80%以上的水產品經營者使用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通過信息化溯源工作破解了數據采集難、憑證統一難、產品溯源難、日常監管難等問題,建立了有效的監管機制。

  二、下一步工作

  正如提案所言,海洋環境污染會導致海鮮產品重金屬超標的情況。水產品質量對環境的依賴性非常高,良好的海洋環境是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保證。近十年來,國家和沿海省市一直在連續開展貝類及捕撈水產品中重金屬、微生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監測。2007年我省出臺了《廣東省貝類生產區域劃型操作指南》,將海水貝類養殖生產區按微生物指標分為四類,其中要求二類以上為海水水質未受污染,生產的貝類可直接上市,三類為輕度污染,貝類需凈化或暫養處理,四類則需要臨時關閉,關閉期間禁止采捕貝類。從歷年的監測結果來看,重金屬污染問題在我省不同海區,不同水產品種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水產品會因為其特殊的攝食習性和代謝能力對重金屬產生較強的富集作用,從而導致重金屬污染超標,消費者在食用此類產品時應當引起注意,控制攝入量。下一步,我省各職能部門將繼續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一是加強全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省衛生健康委將認真落實省監測實施方案,加強“水產及其制品”類別的監測,力爭高質量完成監測任務。開展針對性強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包括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活動、中國學生營養日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宣傳視頻等,督促沿海重點地區加強海鮮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當地海鮮食品安全風險意識,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入了解食品安全常識,保障公眾身體健康。

  二是聚焦問題,突出重點,從源頭上加強管理。農業農村部門將繼續組織開展好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抽檢工作,強化法律法規、業務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訓,打造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加強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基礎研究,通過科學研究解決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風險問題,逐步建立健全水產品安全風險預警和質量安全事故應對機制;加強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宣貫,增強水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信譽。

  三是突出風險管控,提高監管效能。市場監管部門將持續加強市場準入關的監管,堅持問題導向,繼續組織開展好食用農產品監督抽檢工作和農貿市場食用農產品快檢工作,依法及時處置不合格產品,防范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省市場監管局正組織全省市場監管部門深入開展打擊食品非法添加違法行為專項工作,將鮮活水產品中添加氯霉素、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代謝物等藥物,使用非食用物質制作水產制品違法犯罪行為列為打擊重點。加強產出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工作,繼續推動信息化溯源系統的建設與應用,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機制。推動食用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加強對鮮活水產品經營企業的日常監管,督促企業嚴格按照規范經營,做好供產銷對接地鮮活水產品的養殖、檢測、運輸等工作,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您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0年6月28日

  (聯系人及電話:蔡希文,020-38835745)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