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知保函〔2021〕507號
省工商聯:
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侯蘭英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強民營企業發展的建議,經研究,現提出協辦意見如下:
一、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和價格監管執法力度,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一是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我局將深入開展對電子商務平臺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治理規制,完善不正當競爭行為網絡監測及核查處置機制。聚焦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組織開展反不正當競爭執法重點行動,依法嚴厲查處仿冒混淆、虛假宣傳、商業賄賂、不正當有獎銷售、商業詆毀等各類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加強商業秘密保護,持續推進商業秘密保護基地、示范園區和示范企業建設。二是開展涉企收費整治。持續加強涉企收費,供電、供氣等公用事業收費,進出口環節收費,交通收費等領域重點整治,強化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行業協會收費監管,打擊各類價格違法行為,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經營成本。
二、強化信用監管,維護良好營商環境
一是科學調整任務,兼顧疫情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我局會同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合印發《廣東省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抽查事項清單(第一版)》,共包括47個抽查領域、81個抽查事項。2020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抽查對象36.40萬個、部門聯合抽查對象2.19萬個,其中企業抽查率為4.62%,比去年減少2個百分點,有效減少現場檢查,使企業“休養生息”,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二是試點分類監管,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積極支持廣州、深圳、佛山作為市場監管總局開展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試點地市,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結合。三是探索智慧監管,首創“人工智能+雙隨機”監管新模式。鼓勵各地市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大數據監管、綜合監管、智慧監管。其中,佛山市“人工智能+雙隨機”管理模式入選國務院辦公廳推廣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經驗做法;東莞市被列為國家大數據監管試點市,已建設市場監管數據管理平臺,對40多個業務系統實時備庫,匯集核心監管數據3.5億條,通過建立企業活躍度、風險隱患模型等實現大數據監管,提高監管的靶向性和精準性;江門市升級“雙隨機、一公開”系統為市場智慧監管綜合管理平臺,具備風險監測、風險研判、風險預警、風險處置四大核心功能。
三、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網絡交易違法行為
起草印發了《廣東省2020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方案》,聯合廣東省網絡市場監管部門間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于2020年10月至12月開展廣東省2020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網劍行動),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網絡市場違法行為,著力規范廣東網絡市場經營秩序。據統計,本次專項行動我省市場監管系統累計網上檢查網站、網店14.1萬個次,實地檢查網站、網店經營者2.8萬個次,督促網絡交易平臺刪除違法商品信息8596條,責令整改網站2195個次,已提請關閉網站204個,已責令停止平臺服務的網店722個次,抽查核實平臺內銷售食品、藥品、防疫用品經營者主體信息6844個次,查處網絡違法案件4490件;罰沒款1701.3萬元;移送公安機關案件8件。
四、建立質量問題“診治”幫扶機制,推動企業產品質量升級
2019年以來,我局在全國首創開展產品質量“問診治病”工作,建立質量問題“診治”幫扶機制。疫情爆發后,一線防疫物資短缺,民營企業發揮資源優勢,生產防疫緊缺物品,馳援防疫一線。我局組織“產品醫院”制定口罩原輔材料及生產設備生產企業技術幫扶工作指引,制定“一企一策”技術幫扶方案,共向625家企業(其中428家為口罩、防護服等醫療器械企業)提供了技術幫扶和援助,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的困難和問題2207條。
五、抓好食品安全監管,夯實食品安全保障基礎
一是突出校園食品安全。進一步強化與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公安廳等部門的協同聯動,聯合部署實施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以及春秋開學季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檢查、中高考考點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檢查。二是研究制定行動方案,助力餐飲服務提質升級。部署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制定印發了《廣東省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持續加強監督檢查,組織以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禁止經營野生動物和長江禁捕漁獲物、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及餐飲服務安全規范操作為重點的全覆蓋檢查。三是加強食品銷售安全管理,強化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推動風險分級管理,全省食品銷售風險分級評定完成率達77.79%,推動食品銷售風險分級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對風險分級的動態評定和高效管理。規范第三方冷庫備案。深入開展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行動。培育“放心肉菜超市”。四是強化食用農產品監管,提高食用農產品監管水平。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持續開展全省2000家農貿市場快檢工作。推進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溯源系統試點建設。五是突出風險防控,著力提高風險管控水平。開展風險監測和專項監督抽檢,相關抽檢信息均上報國抽系統。及時發布食品安全消費預警,提高消費者預防日常食物中毒的風險意識。組織開展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餐飲服務環節“兩超一非”、食品經營環節濕米粉、固體飲料銷售規范、食品經營環節標簽標識等專項整治。
六、推進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建設,持續提升知識產權治理效能
一是不斷健全知識產權制度體系。中新廣州知識城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省政府修訂出臺《廣東省專利獎勵辦法》,設立中國專利獎嘉獎、廣東專利獎,增設獎項和授獎數量,提高獎勵金額。廣東知識產權強市(縣、園區)群建設扎實推進,共有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2個,試點示范城市13個,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示范縣33個,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縣1個,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園區11個。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城市覆蓋率達71.4%。二是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持續優化知識產權資助政策,強化高質量知識產權產出政策導向。圍繞八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育布局高價值專利。我省“以產業數據、專利數據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專利導航決策機制”入選國務院辦公廳第三批創新改革舉措在全國推廣。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量35.05萬件,在第21屆中國專利獎評選中,廣東金獎數9項,獲獎項目總數239項,均居全國第一。三是不斷加強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建成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橫琴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公共平臺、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電力新能源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等4個獲得國家級支持的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獲批建設廣州、深圳、東莞3個“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城市”。知識產權證券化實現破冰,全省累計發行10支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逾50億元。大力推廣“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2020年全省專利和商標質押登記金額333.52億元。支持專利保險發展,推出包括侵犯專利權責任險等十幾個專利保險險種,實現了專利申請、授權、維權等環節的基本風險保障。四是不斷提升知識產權便利化。指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廣州代辦處積極增加注冊商標專用權質權登記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受理業務,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服務“一窗通辦”,讓創新主體“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加速推進知識產權申請受理便利化,推動設立珠海、中山、佛山、東莞和廣州開發區5個代辦服務站,提供高效知識產權咨詢和預審服務。新獲批建立深圳前海、肇慶商標業務受理窗口,全省商標受理窗口實現廣東自貿區全覆蓋,總數達7個。優化專利權質押登記流程,成功設立商標質權登記廣東受理點,指導企業實現電子化業務辦理。
七、不斷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持續優化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
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以強化知識產權執法為抓手,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積極發揮知識產權激勵促進作用,服務廣東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組織全省市場監管部門認真開展2019年、2020年知識產權執法“鐵拳”行動,把“鐵拳”行動納入對全省各市年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考核內容,全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取得顯著成效。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共查處知識產權案件13805宗,罰沒款15185.35萬元,移送司法機關334宗。一是重拳打擊知識產權違法行為。全省市場監管部門聚焦重點商品、實體市場、電子商務、申請環節,以查辦大要案為突破口,加強行刑銜接,查處了一批有影響的大要案件,向公安機關移送了一批假冒知名商標品牌案件。2019年9月,按照全國“雙打”辦、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的統一部署,深圳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公安部門在開展“有為”假冒品牌手機零配件案收網行動。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查辦的深圳市某公司侵犯美團外賣等注冊商標專用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2018年度商標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例”,中山市市場監管局查辦的中山市愛貝爾日用制品有限公司侵犯“YOYO”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全國商標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例”。二是強化激勵機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社會共治。2019年4月,省政府印發了國內首個專門獎勵舉報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的地方規范性文件——《廣東舉報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獎勵辦法》,并于2019年7月1日實施,把舉報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列入獎勵范圍,切實鼓勵最廣泛的社會監督,充分調動社會公眾舉報侵權假冒線索的積極性。運用廣東省舉報處置智慧監管平臺和96315舉報專線統一受理處置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舉報舉報和獎勵事宜,這是是全國首個“一站式”“一門式”集中統一受理處置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舉報的系統,2020年,全省96315智慧監管平臺共收到符合獎勵條件的492宗,發放獎金123萬余元,收到良好社會效果。
下一步,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將繼續加強反不正當競爭、信用監管、網絡監管、質量監管、食品安全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專此函達。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1年4月29日
(聯系人及電話:宋慧婷,3883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