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市監食經函〔2021〕1415號
省臺盟,吳遠溪、聶竹青等委員:
根據《關于2021年省政協主席會議督辦重點提案和省政協各專門委員會督辦專題提案辦理工作有關事宜的函》(粵協辦函〔2021〕78號),省臺盟提出的《關于加強餐飲外賣行業食品安全與管理保障的提案》(第20210008號)、吳遠溪委員提出的《關于完善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的提案》(第20210140號)和聶竹青、林至穎、丁邦晗委員聯名提出的《關于疫情期間確保網絡食品安全,助力我省防控疫情的提案》(第20210559號),作為“關于健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的系列提案”(以下簡稱系列提案),列為2021年省政協主席會議督辦重點提案,由王榮主席親自督辦指導辦理。我局作為該系列提案的主辦單位,局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部署,主辦處室統籌謀劃、積極溝通,著力抓緊抓實提案辦理相關工作。經綜合各會辦單位意見,現將提案辦理情況答復如下:
一、高度重視,明確要求,積極推進提案辦理工作
系列提案主會辦單位明確后,我局即著手推動提案辦理各項工作,由局主要負責同志親自領辦,聯合各會辦單位成立重點督辦提案辦理工作協調小組,加強溝通協調,統籌推進提案辦理以及提案所涉及各項工作。
一是制定系列提案辦理方案。該系列提案涉及省委網信辦、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郵政管理局等部門,關系到農產品追溯、數據共享、餐飲行業發展以及疫情防控等問題。為確保提案辦理工作取得實際進展和成效,我局牽頭制定了《關于健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 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的系列提案辦理工作方案》,明確辦理目標、辦理方式、職責分工、辦理步驟和進度安排。提案辦理方案按程序報省政協審定后,正式印發給各辦理單位,由各辦理單位按職責推進相關工作。
二是加強工作統籌溝通協調。該系列提案作為王榮主席的督辦提案,我局一方面加強與各提案委員的溝通聯系,在領辦任務后均第一時間聯系提案人(提案單位),報告領辦想法,辦理過程中跟進征詢提案人(提案單位)意見,積極聽取提案人(提案單位)建議;另一方面加強與省政協辦公廳、提案委和各會辦單位的溝通協調,著力推動提案辦理工作進展。
三是組織開展實地調研。制定《關于健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的系列提案調研工作方案》,經與省政協提案委多次溝通,并經王榮主席明確,于8月26日至27日,由張嘉極副主席以及省政協提案委相關領導、各提案主辦會辦單位和提案人組成了省調研組,赴佛山、中山開展為期2天的實地調研,進一步掌握當前我省食品、食用農產品溯源工作情況,以及外賣食品安全現狀,找準存在問題和困難,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
四是開展提案辦理遠程協商。12月17日,省政協召開“關于健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強化食品安全監管”系列提案辦理遠程協商會。協商會在省民主大樓設主會場,在佛山市、中山市、廣州市白云區政協設分會場。省政協主席王榮出席會議并講話,副省長陳良賢出席。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黃紹龍在會上匯報提案辦理工作情況,并就各級政協委員提出的建議作出回應答復。提案單位省臺盟負責同志和7名政協委員在主會場和分會場發言,省財政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負責同志現場作互動回應。陳良賢副省長強調,將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嚴”要求,加快推進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溯源體系試點建設,探索“互聯網+明廚亮灶”、重點食品安全監管區塊鏈服務支撐平臺等智慧監管模式,實施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食品專項整治,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再上新臺階。王榮主席對提案辦理工作表示滿意,并指出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多管齊下、各方同步發力,加強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構建全流程監管體系,推動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要求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全面貫徹落實“四個最嚴”要求,推動食品安全形勢持續改善,全力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二、聚焦提案關注,扎實推動各項工作進展
系列提案重點關注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外賣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新挑戰,加強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強化外賣食品安全監管,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關鍵環節,應加快推動相關工作,切實保障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我們認為,提案人(提案單位)關注的問題是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所在,也是我局和各會辦單位近年來持續推動的重點工作。本輪機構改革后,我省強化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省長親任省食安委主任,省食安委成員單位結合工作需要得到補充(現已有23個成員單位),各地也相應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的食品安全委員會,食安委運行機制得到加強,有力推動食品安全各項工作,提案人(提案單位)關注的有關工作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在食品溯源方面,著力構建全鏈條的食品溯源體系
一是實現省市重要產品追溯平臺共享全覆蓋。由省商務廳牽頭建設的廣東省重要產品追溯平臺于2019年底建成,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地推動各地市肉菜流通追溯平臺與省重要產品追溯平臺對接,2020年9月省平臺完成與21個地市肉類蔬菜追溯數據共享,實現全省追溯數據全覆蓋,并成功向國家平臺報送數據,數據上傳量居全國前列。省商務廳聯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管局等7部門印發《關于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重要產品追溯試點示范轉化為制度性成果,構建長效工作機制,協同開展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推進嬰幼兒配方奶粉、生豬及其產品等追溯系統的數據共享。
二是大力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2017年下半年,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上線試運行,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廣州市番禺區、佛山市高明區、江門市恩平區等先行先試,率先參與國家平臺試運行。2018年起,全面推廣應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動各地通過國家追溯平臺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監測和執法應用,推進食用農產品賦碼入市。2020年,省農業農村廳在全省范圍整體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覆蓋全省所有涉農縣(124個縣〔市、區〕),同時,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上線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系統,與國家追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與省市場監管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工作的通知》,協同推進完善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通過推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追溯碼“二碼合一”及生產經營主體名錄、生產檔案、信用檔案、合格證、產品溯源等有機融合,進一步促進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
三是建成使用廣東省冷藏冷凍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冷庫通”)。為積極應對進口冷藏冷凍食品攜帶新冠病毒風險,2020年8月,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組織力量僅用不到一周時間開發建成了“冷庫通”,并以微信小程序形式正式上線運行,其后經過160多次升級迭代,上線2.0版本,建立自營自用倉、第三方冷庫、貨主等三個應用模式,將進口商、報關公司、經銷商、各級經營者及貯存冷庫有效融合,實現了“企業檔案信息化、經營臺賬電子化、產品來源去向清晰化、監督檢查定向化、社會監督可視化”等五化功能,實現了對冷鏈食品的全鏈條可追溯的閉環監管。截至12月,全省在“冷庫通”登錄并完善基礎信息的冷庫有2.82萬家,上報出入庫單數約826.6萬條,其中涉及貯存進口冷鏈食品的冷庫實現100%上報;已生成追溯碼約290萬個,實現了對相關產品的100%賦碼,可追溯品種2215種;上傳的入境貨物檢驗檢疫合格證約19.4萬張,核酸檢測報告約265萬份,消毒證明約268.8萬份。系統于2020年9月底率先與市場監管總局平臺對接,累計上報的數據量穩居全國前列。
四是開展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溯源系統試點建設。2019年,省市場監管局印發《試點建設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工作方案》,確定深圳、汕頭、佛山、惠州、湛江、肇慶6市各指定一家水產品批發市場啟動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試點建設工作,2020年持續推進試點工作,截至2020年底,廣州、深圳、汕頭、佛山、惠州、湛江、肇慶、珠海、東莞、中山、江門11個市納入試點范圍。2021年,11個試點市持續推進溯源系統建設,已有491個集中交易市場(40個批發市場、451個農貿市場)使用溯源系統實現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的信息化管理。此外,“廣東省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監管平臺”通過立項,已啟動建設,將實現對食用農產品的監管信息化。
五是推動智慧食藥監追溯平臺建設。目前我省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均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并與國家和省相關監管平臺對接,實現了嬰幼兒配方乳粉追溯信息化管理。廣東省特殊食品電子追溯系統已上線運行。接下來,省市場監管局將持續推進食鹽、食用油等重點食品實現基于追溯平臺的溯源。
(二)在外賣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多措并舉強化監管守護安全
一是壓實“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平臺經營者的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省市場監管局約談相關網絡訂餐平臺華南區域負責人,宣導《電子商務法》《食品安全法》《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平臺企業依法依規落實平臺經營者的法定責任和義務,嚴格把好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審核關,推動平臺企業建立電子商務主體信息定期報送機制,依法履行向市場監管部門報送數據的法定義務,每季度向省市場監管局報送廣東省轄區內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相關數據,以此完善廣東省電子商務經營者主體數據庫,為強化監管監測奠定數據基礎。
二是線上線下協同聯動。省委網信辦統籌推進網絡強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等重點工作,牽頭編制廣東省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將打造智慧市場監管體系作為重點任務進行謀劃部署,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中的應用。省市場監管局持續開展網絡監測,今年以來通過“廣東省電子商務經營行為監測平臺”,持續監測“美團外賣”“餓了么”經營戶(約37.3萬家),加強與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的上下聯動,對網絡監測發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及時開展現場核查,及時處置到位,及時屏蔽或下線相關菜品。通過多年持續地線上監測、通報、核查,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證照不全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整治,證照不全率呈逐步下降的趨勢,網絡訂餐向著更好更規范的方向發展。
三是推廣使用“食安封簽”。2019年,省市場監管局向網絡訂餐平臺推廣外賣食品“食安封簽”,并印制了400萬張作為推廣引導,由“餓了么”“美團”平臺向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免費派送,鼓勵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在打包網絡訂餐食品時,使用“食安封簽”或類似“食安封簽”的其他形式封簽來規范外賣食品封裝,保障餐食配送過程不被污染。“食安封簽”投放市場后,社會反映良好,紛紛為此項舉措點贊。目前,網絡訂餐平臺不斷完善推廣“食安封簽”的應用,其中,“餓了么”在佛山市試點創新推出全新的升級版食安封簽,在原有食安封簽的基礎上將小票和封簽貼紙功能合二為一,實現一餐一簽,一客一簽,優化了防偽、防護、可追溯的三重功能,并投放4000多萬張,取得較好效果。
四是持續開展“查餐廳”活動。2019年,省市場監管局在全省開展“查餐廳”活動,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家長、記者、消費者、媒體、民生監督員、餐飲協會、企業人員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餐飲食品安全監督檢查,采取“視頻+圖文”的形式進行實時直播,現場直擊受檢餐飲服務單位的食品安全管理情況,讓社會各界零距離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全過程,進一步提高餐飲服務經營者、從業人員及社會公眾的食品安全意識。該做法受到了市場監管總局的肯定,在市場監管總局新一輪的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行動中,將“隨機查餐廳”作為監督檢查的形式,在全國推廣。2021年,省市場監管局印發《2021年廣東省餐飲環節“查餐廳”活動方案》,明確“全民監督、共管共治、營造安全放心食品消費環境”的工作目標,聚焦群眾關心的食品安全熱點,如網紅餐廳、茶樓、酒、濕米粉等,至12月,全省累計開展“查餐廳”活動557期,出動執法人員1.26萬人次,檢查經營主體7894家,發現問題經營主體1409家,立案51宗,媒體宣傳報道2072次,網絡點擊達4523.55萬次,邀請社會人士1167人次,群眾參與食品安全共治意愿不斷提高。
五是探索“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2020年,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作為省十件民生實事,已于當年底實現全省27270家各級各類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的全覆蓋。2021年,省市場監管局聯合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相關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系統管理應用的指導意見》,督促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發揮智慧監管作用,持續推進智慧監管系統實施“線上線下”雙向監管,2021年上半年,全省累計完成網上巡查近10萬次,通過AI抓拍共產生風險預警信息61萬多條,線上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書5767份;9月開展秋季校園食品安全專項檢查以來,利用網上巡查產生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信息23萬條,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4563份,“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監控產生風險預警較上半年明顯減少。2021年10月,省市場監管局印發《關于推進社會餐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動、社會參與”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社會餐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工作。部分地市先行先試,如深圳、佛山、中山、江門等市在大型餐飲服務單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單位食堂等推廣“互聯網+明廚亮灶”的運用,不斷提高對餐飲食品安全的監管效能。
六是加強餐飲從業人員培訓。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積極發揮院校和企業兩大主體作用,面向粵菜產業從業人員大力組織開展“粵菜師傅”培訓,為傳承粵菜文化,為我省培養專業的“粵菜師傅”人才,將“粵菜師傅”工程打造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海內外影響力的金字招牌,目前全省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33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74.2萬人次。省市場監管局以“智慧培訓”為突破,致力通過互聯網先進技術和創新培訓理念,組織全省餐飲從業人員開展線上培訓考核,利用“食安快線”APP建立全省一個“培訓課程知識庫”、一個“考試題庫”、一個“培訓師資庫”、一個“參訓經營單位和從業人員數據庫”、一個“培訓考核平臺”(即“四庫一平臺”),創新實施按崗培訓、按崗考核,由餐飲從業人員通過手機自行下載培訓系統,實名注冊關聯到本餐飲服務單位食品經營許可證名稱及從業崗位,經培訓考核后取得有關合格記錄。該培訓系統供所有餐飲從業人員免費使用。至12月初,全省53.52萬家在營餐飲服務單位中,已有50.64萬家完成培訓考核,培訓從業人員153.53萬人。
(三)在疫情防控方面,織密食品流通環節的“物防”防線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等9部門,成立省農貿市場和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專班,制定《廣東省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進口冷鏈食品冷庫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十必須”》等系列文件,起草《廣東省農貿市場和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專班關于加強經廣東省口岸入境的進口冷鏈食品管控有關事項的通告》,圍繞農貿市場、冷庫這個關鍵節點,對進口冷鏈食品相關人員、產品、環境每周開展核酸檢測全覆蓋,對經營進口冷鏈食品的農貿市場、商場超市、餐飲單位、食品生產企業等定期開展抽檢,并配套制定“十必須”規范以及企業自查表、監督檢查表等,壓實經營者主體責任,逐條逐項加強監督檢查。
二是強化進口冷鏈食品監管。省市場監管局利用“冷庫通”在追溯涉疫產品時“一鍵排查、精準追蹤、迅速鎖定”的功能,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攜帶新冠病毒的風險管控,提升靶向監管效能。同時,推動全省21個市建成45家集中監管倉(集中消毒點),并在“冷庫通”中設計開發“首站應用模塊”,推動“港口碼頭+集中監管倉”建立聯動響應機制,切實發揮出集中監管倉對涉疫進口冷鏈食品的首站攔截作用,確保涉疫進口冷鏈食品不流向國內市場。2020年8月底以來,運用冷庫通排查處置陽性涉疫食品170余起,所涉產品超過8052噸。
三是加強餐飲服務單位疫情防控。我省制定了《廣東省餐飲服務業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第二版)》和《廣東省外賣配送行業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指引》等文件,以保障疫情防控下的餐飲消費安全。省商務廳、省衛生健康委、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轉發《商務部 衛生健康委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餐飲服務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為餐飲服務單位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提供指引。省商務廳積極開展文明餐廳評選活動,將疫情防控、拒食野生動物、文明衛生等內容作為評選重要指標,通過示范作用推動全省餐飲經營者強化食品安全管理。省市場監管局督促網絡訂餐平臺抓好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核查,加強配送人員內部管理和健康監測,采用“無接觸配送”“安心送”等方式強化配送安全防護措施,落實每日自查制度,截至11月底,兩平臺累計排查下線涉及“野味”等商品21864個,累計下線含“長江野生魚”“野生江鮮”等關鍵詞的產品929款,累計線下核查商家25269家。
四是定期開展重點場所重點人員核酸檢測。省衛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組織人員定期開展應急監測工作,全省疾控機構在21個地市的農貿市場、肉聯廠、肉類和水產品生產加工及物流企業的冷庫冷鏈、空間密閉的商場超市等場所開展重點食品的新冠病毒常態化監測,采集場所環境、案板、器具、污水以及儲存冰箱或冷庫內表面涂抹標本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評估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省市場監管局將直接接觸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按照風險等級劃分為四類,全面摸清人員底數,實施精準管控,并將一類二類人員優先納入疫苗接種人群,配合衛生健康部門開展疫苗接種。指導各地督促轄區內各相關經營主體認真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嚴格落實進場掃碼、查驗登記、體溫檢測、“一周檢測、兩套衣服、三區管理”等健康防護措施。全省涉進口冷鏈食品冷庫及冷鏈物流企業已100%注冊粵康碼。省郵政管理局指導企業創新無接觸投遞模式,做好進出境郵件處理場所、冷鏈運輸等重點部位、重點環節消殺作業。全省郵政快遞從業人員未發生聚集性感染和死亡事件,行業為全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省抗疫先進表彰大會充分肯定快遞小哥所做貢獻。
三、下一步計劃
一是優化食品安全監管協同機制。加強食安委成員單位溝通協調,推動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落實到位,構建系統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二是加快食品溯源體系建設。推廣應用國家和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制度,嚴把產地準出關。持續督促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和食用農產品銷售者落實主體責任,督促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查驗并留存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產地證明、購貨憑證或合格證明文件等可溯源憑證和質量憑證;無法提供可溯源憑證,應當進行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抽樣檢驗或者快速檢測合格的,方可進入市場銷售。加快推動全省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智慧監管平臺項目立項建設。推動保健食品等重點食品信息化追溯平臺建設,加快實現重點食品全程可追溯。加快實施“一品一鏈”重要產品追溯工程,引導和支持全省食品、食用農產品等重要產品供應鏈企業建立信息化追溯系統,并接入重要產品追溯平臺。推進重點食品、食用農產品等重要產品溯源數據共享,實現食品的全鏈條可追溯。
三是持續強化網絡訂餐監管。督促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為外賣食品安全提供保障。持續開展網絡訂餐平臺線上監測,結合線上監測開展線下核查,提高對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監管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推進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建設,鼓勵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建設“互聯網+明廚亮灶”,實現餐飲行業提質升級。加強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餐飲從業人員、外賣騎手及食品配送快遞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食品安全知識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素質。
四是持續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積極應對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風險,持續優化“冷庫通”功能,強化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對餐飲服務單位、農貿市場、冷庫及冷鏈物流企業等重點場所開展新冠病毒常態化監測,定期組織餐飲從業人員、外賣騎手和食品配送快遞人員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優先組織相關人員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加強針,嚴防嚴控新冠病毒疫情通過食品或食品從業人員傳播。
專此答復,誠摯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歡迎你們繼續對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1年12月31日
(聯系人及電話:張珩,020-38835758)